| 作品資訊 |
| 文物統一編號 |
DingQi_C-tian_06_18_2 |

楷書 鶴廬 自詠
|
| 藏品類型 |
書法 |
| 編目層級 |
單件 |
| 作品分類 |
書法創作 |
| 作品名稱 |
楷書 鶴廬 自詠 |
| 作者 |
陳丁奇 |
| 創作資訊 |
| 創作時間 |
|
創作地點 |
|
| 歲數 |
|
| 作品語文 |
|
| 數量 |
1 |
尺寸 |
裱褙(高x寬):
201x48.3cm
畫心(高x寬):
136x37.4cm |
| 質地 |
|
色彩 |
|
| 技法 |
|
| 外在形式 |
| 類別 |
|
形式描述 |
|
| 書體 |
楷書 |
釋文 |
吾家何處覓,東堡坦途邊。近郭無雙里,馬車到宅前。竹林環草屋,庭院有寒泉。北西煙景好,醉酒可忘年。隔舍皆仁者,耽詩耀穎川。半耕猶半讀,南極煥中天。遠景春山笑,於斯求老焉。 鶴廬 陳丁奇 |
| 印記總類 |
| 類別 |
|
印記 |
|
| 作者 |
|
位置 |
|
| 款識 |
|
書體 |
|
| 印記全文 |
|
| 作品賞析說明 |
| 天鶴先生認為臨書的最後階段是理解「古典的暗示」、「借對象的姿態來創作自己」,在這件楷書作品中,可以看出他對於隋唐楷書進行理解、融合與創造的軌跡,隋之《龍藏寺碑》、《啟法寺碑》、唐之歐陽詢、虞世南、褚遂良眾家書風咸集於此,但這些筆意卻「暗示」著一個可見的事實──筆筆皆「天鶴體」絕非「集古書」,天鶴以此自詠詩讓後人理解了他的「人」、更懂得了他的「心」。(黃宗義、莊千慧賞析說明) |
| 相關參考資料 |
| 類別 |
收藏著錄 |
參考資料 |
|
| 保存現況 |
|
入藏 |
|
| 修復紀錄 |
|
| 典藏單位/典藏者 |
|
版權 |
|
| 出版紀錄 |
|
展覽紀錄 |
|
| 題簽釋文 |
|
| 背面題簽圖像 |

|
| 夾片 |
|
| 夾片圖像 |
|
| 填表紀錄 |
| 填表時間 |
初次填表:
2012-03-06
最後修改:
2009-12-28 |
填表人 |
助理人員 |
| 備註事項 |
原編號天藏23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