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品資訊
文物統一編號 DingQi_C-he_112_01 隸篆 對聯(上) 鳴蟬厲寒音
隸篆 對聯(上) 鳴蟬厲寒音
藏品類型 書法
編目層級 單件
作品分類 書法創作
作品名稱 隸篆 對聯(上) 鳴蟬厲寒音
作者 陳丁奇
創作資訊
創作時間 創作地點
歲數
作品語文
數量 1 尺寸 裱褙(高x寬): 197.5 x 45cm
畫心(高x寬): 134.5 x 34cm
質地 色彩
技法
外在形式
類別 形式描述
書體 隸篆 釋文 鳴蟬厲寒音
印記總類
類別 印記
作者 位置
款識 書體
印記全文
作品賞析說明
「鳴蟬厲寒音,時菊燿秋葉」是西晉潘岳的詩句,陳丁奇在此作中誤題為「晉張載句」。此幅作品以隸書寫成,只是用了許多篆書的用筆、結體,其中「蟬」字還用了保有圖像造型的金文。飽滿豐沛的漲墨、淺淡飛白的乾筆構成變化豐富的墨色;中鋒用筆,使得全幅書法猶有厚實之感。 陳丁奇對於全幅作品的神采掌握得很好,即使點畫中偶有失筆,仍不害其為一件成功的作品,如上連的尾字「音」,中間的細筆在所有字中最細,且下方「日」字,亦顯得用筆較為輕率;下聯中的「菊」字,環抱「米」字的外框的用筆略顯遲疑,也算是大醇小疵吧。 引首之章「樂在其中」必然也是陳丁奇晚年書藝生活的實況。他對漢隸,無論是「張遷碑」、「石門頌」都曾有很深入的學習,一旦寫作品,又往往縱筆一揮,丟掉東漢隸書那種規整的法度,完全寫成自己的樣子,這是書家的自由,也是書法有趣的地方。(盧廷清賞析說明) 融篆法、古隸、八分書的「隸帶篆形」表現形式,是日治時期臺灣書壇常見的獨特的地域性書風。道光17、18年頃寓臺的「臺灣金石學之祖」呂世宜,最早傳入這種體勢,影響了臺灣書壇的隸書面貌,如日治時期陳蓁、鄭神寶、陳福全、林學周......等,寫得沉著靜穆;較具個人特質的,屬陳氏和臺北曹秋圃、頭城康灩泉等,較多活潑的律動節奏美。 此件推定寫於八十三歲,保存漢隸〈張遷碑〉的方整結體,只是撇畫、雁尾收斂許多;此外,也有清代陳曼生方正整飭一格的拙趣,但陳氏更強調筆畫行進間的戰掣、速度、潤燥、粗細、飛白墨趣。上聯「蟬」字,也是取陳氏特有的「文字畫」造型。 臺邑書家中,新竹張國珍與臺北曹秋圃及其澹廬書會(1929年成立)時興寫〈張遷碑〉、陳曼生體勢,自日治後期也逐漸形成風氣。陳丁奇則出入得更隨性而多樣化。三者撫〈張遷碑〉時,偏多方正或橫勢,迥異於臺邑書家杜聰明的瘦硬縱長,渡海名家江兆申清剛古雅的結體;陳氏此幅保留了較多鳴鶴流派的精神。(麥青龠賞析說明)
相關參考資料
類別 參考資料
保存現況 良好 入藏
修復紀錄
典藏單位/典藏者 版權
出版紀錄 展覽紀錄 陳丁奇逝世10周年紀念展(2004年)、陳丁奇百歲紀念展(2010年)
題簽釋文
背面題簽圖像

夾片
夾片圖像
填表紀錄
填表時間 初次填表: 2012-03-06
最後修改: 0000-00-00
填表人 助理人員
備註事項 出自西晉潘岳〈河陽縣作〉二首之二,原件題款誤為晉代張載句

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Copyright@2009版權所有
聯繫電話:05-2263411分機2101 地址:嘉義縣民雄鄉文隆村85號(嘉義大學中文系)
e-mail:chineselit@mail.ncyu.edu.tw 進入管理系統

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Taiwan e-Learning and Digital Archives Progra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