 |
作品資訊 |
文物統一編號 |
DingQi_C-he_272_01 |

隸書 對聯(上) 秋風發微涼
|
藏品類型 |
書法 |
編目層級 |
單件 |
作品分類 |
書法創作 |
作品名稱 |
隸書 對聯(上) 秋風發微涼 |
作者 |
陳丁奇 |
創作資訊 |
創作時間 |
|
創作地點 |
|
歲數 |
|
作品語文 |
|
數量 |
1 |
尺寸 |
裱褙(高x寬):
197.5 x 44.8cm
畫心(高x寬):
137.7 x 34.2cm |
質地 |
|
色彩 |
|
技法 |
|
外在形式 |
類別 |
|
形式描述 |
|
書體 |
隸書 |
釋文 |
秋風發微涼 |
印記總類 |
類別 |
|
印記 |
|
作者 |
|
位置 |
|
款識 |
|
書體 |
|
印記全文 |
|
作品賞析說明 |
此二件作品文字題材是三國魏曹植五言古詩〈贈白馬王彪〉之中二句,天鶴先生落款誤書為「三國魏曹丕句」。原作長達八十句,詩前有序說明作詩之由:「黃初四年正月,白馬王、任城王與余俱朝京師。會節氣,到洛陽,任城王薨,至七月與白馬王還國。後有司以二王歸藩,道路宜異宿止,意毒恨之。蓋以大別在數日,是用自剖,與王辭焉,憤而成篇。」曹植橫遭猜忌氣憤難平,於是長篇自剖。詩的內容可概分為七段,此二句對聯屬於其中第四段,從觸覺、聽覺描摹孤單落寞的氣氛。想必天鶴先生書寫此作正逢秋風寒蟬的季節,也和曹植相同「感物傷我懷」。
天鶴先生以淡墨略參漢簡帛書風寫成,其中「蟬」字使用金文寫法,以加強書體錯綜的變化。根據李郁周、傅春湄整理〈陳丁奇年表〉所載,其淡墨試作始於民國三十四年,文曰:「此年,開始以淡墨試作研究,發揮緩急速度的變化,枯潤的微妙趣韻。以明末清初諸家為主要借鏡。」或許他有受到明末董其昌「平淡天真」書風的影響,而董氏則是歸納顏真卿、懷素、柳公權、蘇軾、倪瓚等人書法精髓為一「淡」字,蘇軾更云:「漸老漸熟,乃造平淡。」不僅是墨色平淡,甚至字外功的修養亦復如此,皆可感受天鶴先生追求「瀟灑、淡泊之趣」。(黃志煌賞析說明)
本作品為隸書對聯「秋風發微涼,寒蟬鳴我側」的上句,原句出自曹植〈贈白馬王彪〉,五言古詩。
上句表達方式用淡墨處理,並帶有濕潤之感,應係為了配合詩中涵意,秋風微涼的景象。雖是隸書作品,筆意的表現卻帶有個人體會,頗為率性,字形大體上仍採扁方形結構,及一波二折的筆法。第一字「秋」之左半部,並不工整對稱,帶有行書筆意。第二字「風」上方右半並未以捺筆表現,而採用收歛的短豎畫。第三字「發」的上半部,採用篆書筆法。第四字「微」的右半部,上方橫畫寫來極細,或許是故意配合字意「微弱」的感覺。第五字「涼」的左半「三點水」,末筆墨色相對較濃,具有安定作用;右半部上方的點,及第二筆波畫末端,亦墨色較濃亦屬同樣效果。
下句表達方式用帶有濕潤之感的淡墨處理,雖是隸書作品,筆意的表現卻帶有個人體會,參入象形筆畫,頗為率意;尤其第二、三兩字效果最為明顯。第一字「寒」的右捺並未刻意表現,而僅是收歛的筆畫,應係配合「寒」的字義,因寒冷而收縮的感覺。第二字「蟬」為作者自創的「文字畫」,以象形圖畫表現,頗具趣味,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。整體而言,前二字的墨色較為淡褪,運筆較快,而其中仍有快慢之分,讓字體顯得活潑生動,而且具有立體感。
後三字「鳴我側」,墨色較濃,且帶有欹側姿態,並非傳統隸書之橫平豎直的表現方式。第三字「鳴」的右半「鳥」字下半「四點火」,改用模擬鳥爪的象形表現,故意改造原字寫法,亦形成「文字畫」的趣味。第四字「我」寫來墨色較濃,突出我的寂寞之感。第五字「側」,配合字義,字體亦採欹側之態,左側及右側「人」部,寫法一樣,而有大小之分,及墨色濃淡之別,與字義相符。而字體中墨韻的濃淡變化,亦顯示運筆之動勢,有遲速或停頓之感。(陳章錫賞析說明) |
相關參考資料 |
類別 |
|
參考資料 |
|
保存現況 |
略有黃斑;裱褙微有一處脫膠 |
入藏 |
|
修復紀錄 |
|
典藏單位/典藏者 |
|
版權 |
|
出版紀錄 |
《天鶴仙史─陳丁奇書法選集》 |
展覽紀錄 |
陳丁奇逝世10周年紀念展(2004年) |
題簽釋文 |
|
背面題簽圖像 |

|
夾片 |
|
夾片圖像 |
|
填表紀錄 |
填表時間 |
初次填表:
2012-03-06
最後修改:
0000-00-00 |
填表人 |
助理人員 |
備註事項 |
出自三國魏曹植〈贈白馬王彪〉,原件誤為曹丕之句。 |
|
|
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