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作品資訊 |
| 文物統一編號 |
DingQi_C-he_420 |

楷書 李白 三五七言 秋風詞
|
| 藏品類型 |
書法 |
| 編目層級 |
單件 |
| 作品分類 |
書法創作 |
| 作品名稱 |
楷書 李白 三五七言 秋風詞 |
| 作者 |
陳丁奇 |
| 創作資訊 |
| 創作時間 |
|
創作地點 |
|
| 歲數 |
|
| 作品語文 |
|
| 數量 |
1 |
尺寸 |
裱褙(高x寬):
197 x 45cm
畫心(高x寬):
136 x 34.2cm |
| 質地 |
|
色彩 |
|
| 技法 |
|
| 外在形式 |
| 類別 |
|
形式描述 |
|
| 書體 |
楷書 |
釋文 |
秋風情,秋月明,落葉聚還散,寒鴉棲復驚,相思相見知何日,此時此夜難為情。 |
| 印記總類 |
| 類別 |
|
印記 |
|
| 作者 |
|
位置 |
|
| 款識 |
|
書體 |
|
| 印記全文 |
|
| 作品賞析說明 |
| 陳丁奇書法一般以行草著稱,其實他的楷書內韻豐富,面貌多元,絕非千篇一律,無有不同,這也才符合他創作的精神---依詩詞內容的不同,而有 不同的面貌。此首詩是李白著名的「秋風詞」。他以楷書來書寫,而且以魏碑的筆法和字形來表現,有別於一般感官舒服、妍美的書體表現,有些生硬,有些拗扭,非是一般閑熟的唯美,藝術的表現有時即在於「生」,平時若不注意,一味的「熟」,無意間可能流於過份慣性 不自知,而「俗」了,這是藝術創作當應引以為戒。此首詩讀來讓人感覺落落難明,若隱若晦,躊躇不定,到底該是如何?難以言喻。而生拗的筆法似乎也恰好的呼應了這種心情,讓人覺得味苦難明。(陳三郎賞析說明)
這是一件明顯帶有魏碑體勢的楷書作品。整件作品給人挺勁厚實的感覺,沒有一般人寫魏碑的板滯或造作,且字字生氣凜然。
陳丁奇這件作品的第三字,應是「清」字,誤作為「情」字。李白此作在詩意、音韻都很美,在秋風涼爽、秋月明亮的夜裡,風吹落葉,聚了又散去;烏鴉飛來棲息,又驚飛而去,我相思的人兒呀!何時候才能相見呢?此時此夜,真教人內心難受呀!書寫時用筆有頓挫,較為緩慢,飛白部分,特別能感受到這種交纏緜密的情感,在作品中,它是凝重的。
楷書在隋唐之後,已經很難創造出新的書風來。沒有傳統功底的創新,往往顯得輕浮、不耐看!汲取古人養分的楷書,又很難另闢蹊徑,而不為古人所囿!陳丁奇的楷書,雖未能突破魏碑、唐楷的成就,在這個時代,他的楷書仍是寫得很自然,很有自信,且獨具一格的!(盧廷清賞析說明) |
| 相關參考資料 |
| 類別 |
|
參考資料 |
|
| 保存現況 |
良好 |
入藏 |
|
| 修復紀錄 |
|
| 典藏單位/典藏者 |
|
版權 |
|
| 出版紀錄 |
|
展覽紀錄 |
陳丁奇逝世10周年紀念展(2004年)、陳丁奇百歲紀念展(2010年) |
| 題簽釋文 |
|
| 背面題簽圖像 |

|
| 夾片 |
|
| 夾片圖像 |
|
| 填表紀錄 |
| 填表時間 |
初次填表:
2012-03-06
最後修改:
0000-00-00 |
填表人 |
助理人員 |
| 備註事項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