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品資訊
文物統一編號 DingQi_C-he_616 楷書  (二爨體) 杏壇夏蔭
楷書 (二爨體) 杏壇夏蔭
藏品類型 書法
編目層級 單件
作品分類 書法創作
作品名稱 楷書 (二爨體) 杏壇夏蔭
作者 陳丁奇
創作資訊
創作時間 推定71齡 創作地點
歲數
作品語文
數量 1 尺寸 裱褙(高x寬): 197.5 x 44.8cm
畫心(高x寬): 136.1 x 34cm
質地 色彩
技法
外在形式
類別 形式描述
書體 楷書(二爨體) 釋文
印記總類
類別 印記
作者 位置
款識 書體
印記全文
作品賞析說明
此作約作於七十一歲,最能呈現陳丁奇自1926年入南師後,開始的六碑碑版的鑽研的成果。此幅雖較多〈爨寶子〉(405年立)方筆兼具隸、楷的精神,明顯也斟酌些漢隸〈張遷碑〉和造像的結體,偶有源自〈中岳嵩高靈廟碑〉而來的孩兒體稚拙筆趣! 甚至隱約有清代金農「漆書」的趣味。 康有為在《廣藝舟雙楫》中譽此碑為「端樸若古佛之容」。清代沈寐叟以〈爨寶子〉入行書,奇巧多姿,允為一代大師。 二爨面目奇古,稍一不慎便易致怪誕! 1949年渡臺的張默君是窮通二爨後,再入章草之境,寫二爨線質極秀勁剛勁,無靡弱之氣,筆致和她的章草有相通之處;張大千集〈二爨〉聯句以供臨池,以增益古拙筆致;朱龍盦以〈中岳嵩高靈廟碑〉,上通漢隸〈張遷〉、〈衡方〉各碑,再全心出入二爨,筆致沉著、厚實中具濃厚拙趣,空間疏密幻變,有臺灣寫二爨第一家之美譽;後輩琴友容天圻受其影響臨寫二爨,保存較多隸意,古雅而能除浮誇之氣! 陳丁奇此幅相對較少險崛開闔的空間疏密變化,最大的不同在陳氏奠基於鳴鶴流的漢魏、六朝碑學實力,過於深厚的緣故。乍觀此作,仍令人聯想他寫〈張遷碑〉、六朝造像的結字,或〈鄭文公〉等魏碑的筆觸。 整體而言,點畫自然無做作而具童稚憨態,下筆堅毅如昆刀刻玉般、截鐵斷金之勢! 如入何紹基所謂「使筆欲似劍鋒正,殺紙有聲鋒有棱」的境界!(麥青龠賞析說明)
相關參考資料
類別 參考資料
保存現況 微有黃斑 入藏
修復紀錄
典藏單位/典藏者 版權
出版紀錄 《天鶴仙史─陳丁奇書法選集》 展覽紀錄 陳丁奇逝世10周年紀念展(2004年)
題簽釋文
背面題簽圖像

夾片
夾片圖像
填表紀錄
填表時間 初次填表: 2012-03-06
最後修改: 0000-00-00
填表人 助理人員
備註事項

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Copyright@2009版權所有
聯繫電話:05-2263411分機2101 地址:嘉義縣民雄鄉文隆村85號(嘉義大學中文系)
e-mail:chineselit@mail.ncyu.edu.tw 進入管理系統

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Taiwan e-Learning and Digital Archives Progra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