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品資訊 |
文物統一編號 |
DingQi_C-tian_51_06 |
行書 節錄 枯樹賦
|
藏品類型 |
書法 |
編目層級 |
單件 |
作品分類 |
書法創作 |
作品名稱 |
行書 節錄 枯樹賦 |
作者 |
陳丁奇 |
創作資訊 |
創作時間 |
|
創作地點 |
|
歲數 |
|
作品語文 |
|
數量 |
1 |
尺寸 |
裱褙(高x寬):
193.5 x 75.2cm
畫心(高x寬):
135 x 62cm |
質地 |
|
色彩 |
|
技法 |
|
外在形式 |
類別 |
|
形式描述 |
|
書體 |
行書 |
釋文 |
昔之三河徙殖,九畹移根。開花建始之殿,落實睢陽之園。聲含嶰谷,曲抱《雲門》。將雛集鳳,比翼巢鴛。臨風亭而唳鶴,對月峽而吟猿。乃有拳曲擁腫,盤坳反覆,熊彪顧盼,魚龍起伏。節豎山連,文橫水蹙,匠石驚視,公輸眩目。雕鐫始就,剞劂仍加:平鱗鏟甲,落角摧牙;重重碎錦,片片真花;紛披草樹,散亂煙霞。 |
印記總類 |
類別 |
|
印記 |
|
作者 |
|
位置 |
|
款識 |
|
書體 |
|
印記全文 |
|
作品賞析說明 |
枯樹賦一文為南北朝時代的文學家庾信所撰寫,褚遂良在貞觀四年十月八日為燕國公寫枯樹賦,當時褚遂良三十五歲,書法極度發揮王羲之的優美,那種優雅及躍動感在雁塔聖教序及褚摹本蘭亭序(程琦收藏)中也表露無遺,日本江戶時代也提倡這種風格,為推廣起見就有「和刻本」的出現(根據古刻本)。目前台灣坊間可看的版本有三種,一為二玄社書跡名品叢刊及法書選的戲鴻堂帖,這個版本在戰前比田井天來書學院也有刊行,二為清雅堂精印的聽雨樓(清乾隆間周於禮撰集),三為二玄社原色法帖所印的古刻本,古刻本和聽雨樓本文章編列相同,但神韻不同。陳丁奇老師此篇依照出版物年代,有可能是接受戲鴻堂帖本,褚書的躍動感,躍然紙上,但原帖是以橫式書寫,在行間上較為疏朗,而丁奇老師是以縱長方形的豎式書寫,行間就較為靠近。陳老師也精研過鄭文公碑,對於枯樹賦的曲線運行,點畫的抑揚及線條的氣力,行意的保持,自由自在;據其高徒黃宗義教授說,陳老師不贊成用九宮格練習,他認為這樣字會受到格子的約束而放不開,他主張以整張為單位,「目測」位置,章法較為「飽滿」,此幅作品,長撇伸展,豎筆或長鉤極力用背勢,枯樹賦的特徵表現得淋漓盡致。(鄭聰明賞析說明) |
相關參考資料 |
類別 |
|
參考資料 |
|
保存現況 |
略有黃斑 |
入藏 |
|
修復紀錄 |
|
典藏單位/典藏者 |
|
版權 |
|
出版紀錄 |
|
展覽紀錄 |
|
題簽釋文 |
|
背面題簽圖像 |
|
夾片 |
|
夾片圖像 |
|
填表紀錄 |
填表時間 |
初次填表:
2012-03-06
最後修改:
0000-00-00 |
填表人 |
助理人員 |
備註事項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