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品資訊 |
文物統一編號 |
DingQi_C-tian_58_15 |

楷書 白居易 詠麴生訪宿
|
藏品類型 |
書法 |
編目層級 |
單件 |
作品分類 |
書法創作 |
作品名稱 |
楷書 白居易 詠麴生訪宿 |
作者 |
陳丁奇 |
創作資訊 |
創作時間 |
|
創作地點 |
|
歲數 |
|
作品語文 |
|
數量 |
1 |
尺寸 |
裱褙(高x寬):
198 x 44cm
畫心(高x寬):
135.7 x 33.9cm |
質地 |
|
色彩 |
|
技法 |
|
外在形式 |
類別 |
|
形式描述 |
|
書體 |
楷書 |
釋文 |
西齋寂已暮,叩門聲嘀嘀。知是君宿來,自拂塵埃席。
村家何所有?茶果迎來客。貧靜似僧居,竹林依四壁。
廚燈斜影出,簷雨餘聲滴。不是愛閒人,肯來同此夕? |
印記總類 |
類別 |
|
印記 |
|
作者 |
|
位置 |
|
款識 |
|
書體 |
|
印記全文 |
|
作品賞析說明 |
本作品為楷書條幅,略帶隸書筆意及結構,及鄭文公圓筆楷書意味。率意自然,善能變化,充滿書寫者自我性格的特色。所書寫內容為白居易詩「詠麴生訪宿」,共十二句六十字,作品中分四行書寫,每行十六字,末行餘四個字空間,用來落款,落款分二行,各書詩題及作者姓名。
雖然行列分明,但左右上下的相關字,採取協調平衡的原理。常利用字體大小寛狹,及墨色濃淡的變化,加以對比互相襯托,造成反差而區別之。以每行前三字為例,第一行第一字「西」,字小而墨濃,第二、三字「齋寂」字體較寛大而墨色較淡。第二行第一字「拂」字體較大而墨淡,第二、三字「塵埃」字體稍小而長,以對比右邊的字。第三行「似僧居」三字均小而墨濃,第四行「聲滴不」三字均字體較大而墨色稍淡,以對比右邊三字。依此類推,全篇中每個字與上下左右諸字的關係,均頗值得觀賞者玩味。
畫面整體設計中,墨色濃淡變化亦頗講究,例如第一行首字「西」加重墨色濃度,有振起全篇之功效。第二句開頭「叩」字,亦墨色較濃,有自然斷句的功能。第四句開頭「自」字,居於第一行最末,用濃墨則有穩定畫面重心之意。第二行最末「靜」字,用濃墨且字體稍大,也是同樣道理,有穩定畫面之效。第四行最後七字「閑人肯來同此夕」,墨色均濃,有穩定畫面左邊界限的功能。
有些時候亦有考量詩句意義,而作畫面設計,例如在第三行最末三字「簷雨餘」,墨色最淡,尤以「雨」字居中而字體最小而淡,亦有配合字義的考量,很有趣味。第四行「閑人」二字墨濃,意在突顯二字涵義,以恭維詩中主人閑雅之意。
在字體方面,第一行「摘摘」二字,寫得各具姿態。「聲」、「來」二字在第一、四行均出現,則在字形寫法上予以區別。
作品中頗有參用隸書之處,如第一行「齋寂」二字,係利用隸書字形扁方的特色,來輔助畫面的處理。「來」字出現三次,為求寫法有所不同,亦借用隸書筆法八分的特性以佐助之。(陳章錫賞析說明) |
相關參考資料 |
類別 |
|
參考資料 |
|
保存現況 |
微有黃斑 |
入藏 |
|
修復紀錄 |
|
典藏單位/典藏者 |
|
版權 |
|
出版紀錄 |
|
展覽紀錄 |
|
題簽釋文 |
|
背面題簽圖像 |

|
夾片 |
|
夾片圖像 |
|
填表紀錄 |
填表時間 |
初次填表:
2012-03-06
最後修改:
0000-00-00 |
填表人 |
助理人員 |
備註事項 |
|